符合國際慣例
5月18日,經過對地震參數的詳細測定,中國地震局將四川特大地震震級從里氏7.8級修訂為里氏8.0級。中國地震局有關專家解釋說,修訂地震震級是國際慣例,是一項十分嚴肅和科學的工作,關鍵是要靠數據說話。
5月12日,四川特大地震發(fā)生后,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利用國家地震臺網的實時觀測數據,速報的震級為里氏7.8級。根據國際慣例,地震專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臺網在內的更多臺站資料,對這次地震的參數進行了詳細測定,據此將震級修訂為里氏8.0級。
專家表示,修訂地震震級有過不少先例。例如,2005年印度洋發(fā)生海嘯,最初確定的震級是里氏8.5級,后經過連續(xù)兩次修訂,確定為9級以上。
據初步調查統(tǒng)計,此次地震最大烈度達11度,破壞特別嚴重的地區(qū)超過10萬平方公里。受災最嚴重的地區(qū)是四川省北川、什邡、綿竹、汶川、彭州等地,災區(qū)涉及四川、甘肅、陜西、重慶、云南等地。
另據介紹,幾年前,發(fā)生在我國昆侖山地區(qū)的地震震級曾達到里氏8.1級。
四川特大地震
原因有初步結論
5月15日以來,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集國內權威專家,對四川特大地震進行“會診”,初步形成三個結論。
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,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地震。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,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,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,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,最終在龍門山北川—映秀地區(qū)突然釋放。
二是逆沖、右旋、擠壓型斷層地震。第一,發(fā)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,在擠壓應力作用下,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。第二,這次地震屬于單向破裂地震,由南西向北東遷移,致使余震向北東方向擴張。第三,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后,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,可能導致余震強度較大,持續(xù)時間較長。
三是淺源地震。四川特大地震發(fā)生在地殼脆—韌性轉換帶,震源深度為10千米—20千米,持續(xù)時間較長,因此破壞性巨大。
一次地震
不止一個烈度
震級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兩把“尺子”,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,但烈度不止一個。
震級是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。震級小于3級的地震為弱震;震級大于或等于3級,小于或等于5級的地震為有感地震;震級大于5級小于6級的地震為中強震;等于或大于6級的地震為強震,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地震為巨大地震。
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。離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,破壞大;反之烈度低,破壞小。
震源:地殼內發(fā)生地震的地方。
震中:從震源向上垂直對應地面的地方。